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
4.1 网络体系结构
1974年,IBM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(SVA)的概念。第一个应用了分层的方法。
1. OSI
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,简称OSI模型。从低到高分别为:1⃣️物理层、2⃣️数据链路层、3⃣️网络层、4⃣️传输层、5⃣️会话层、6⃣️表示层、7⃣️应用层
(1)物理层:通过各类协议定义了网络的机械特性、电气特性、功能特性和规程特征
(2)数据链路层:应具有的功能如下:
- 链路的建立、拆除和分离
- 帧定界和帧同步
- 顺序控制
- 差错检测、恢复
- 链路标识、流量/拥塞控制
(3)网络层:功能有
- 路由选择和中继
- 激活和终止网络连接
- 链路复用
- 差错检测和恢复
- 流量/拥塞控制
(4)传输层:利用实现可靠的"端到端的数据传输"能实现数据"分段、传输和组装",还能实现差错控制,流量/拥塞控制等。
(5)会话层
(6)表示层
(7)应用层
下面再介绍几个重要概念:
- 封装
- 网络协议:语法、语义、时序关系
- PDU
- 实体
- 服务
- 服务原语
- 服务数据单元
2. TCP/IP参考模型(实用)
TCP/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有较多的相似之处,各层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,具体对应关系如图所示:
- 应用层:TCP/IP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包含了所有高层协议。该层与OSI的会话层、表示层和应用层对应。
- 传输层:TCP/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与OSI的传输层对应。该层允许源主机与目标主机上的对等体之间进行对话。该层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传输协议:TCP和UDP协议。
- 网际层:TCP/IP参考模型的网际层与OSI的网际层对应。该层负责为经过逻辑互联网络路径的数据进行路由选择。
- 网络接口层:TCP/IP参考模型的最底层是网络接口层,该层在TCP/IP参考模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。
TCP/IP参考模型是一个协议簇,各层对应的协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其对应关系也是必考的重点,TCP/IP参考模型主要协议的层次关系如图所示:
4.2 物理层
1. 常见的有线传输介质
同轴电缆、屏蔽双绞线、非屏蔽双绞线、光纤、无线、蓝牙等
- 同轴电缆
$$ 分类 \begin\left{ 基带同轴电缆 \begin宽带同轴电缆\\left{ 粗同轴电缆 \end细同轴电缆 \ \right. \end \right. $$
-
屏蔽双绞线,贵,100m内高达155mb/s
-
非屏蔽双绞线:
线序:
- 标准568A:绿白、绿、橙白、蓝、蓝白、橙、棕白、棕
- 标准568B:橙白、橙、绿白、蓝、蓝白、绿、棕白、棕
-
光纤:光导纤维,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
-
无线传输技术
-
IEEE 802.11:无线局域网标准,P95页
-
蓝牙、3G、4G略
-
5G:2017年12月21日,3GPP RAN会议上,5GNR首发版本公布
LDPH长码 -> 高通
Polar短码 -> 华为
-
2. 常见网络设备
交换机、路由器、防火墙、VPN
注: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
4.3 数据链路层
1. 点到点协议:
PPP、PPPoE
2.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结构
802 分类:
- 逻辑链路控制LLC:无关硬件,实现流量控制(不常用)
- 媒体接入控制层MAC:硬件相关、提供硬件和LLC层的接口
2.1 MAC:
功能:数据帧封装/卸装,帧的寻址和识别、帧的接受与发送,链路的管理,帧的差错控制
访问方式:CSMA/CD、令牌环、令牌总线
格式:帧由8个字段组成
名称 | 长度 | 备注 |
---|---|---|
前导字段 | 7 | |
帧起始符 | 1 | 10101011 |
目的地址 | 6 | |
原地址 | 6 | |
类型 | 2 | 考试中标记为长度 |
数据 | 0~1500 | IP数据报,数据+填充:46~1500 |
填充 | 0~46 | |
校验和 | 4 |
注:以太网最小帧长为64字节,是指从"目的地址带校验和"的长度
2.2 MAC地址
也叫硬件地址,由48比特组成,厂商编号(24)+序列号(24),在底层网络传输中,是通过物理地址来标识主机,它一般是全球唯一的。
3. CSMA/CD
载波监听多路访问/冲突检测,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。
工作原理:先监听再发送;边发送边监听;有冲突等会儿发
适合实时传输(IEEE 802.3ae采用全双工方式,放弃了CSMA/CD)
几个重要概念:多路访问、载波监听、冲突检测、退避算法(截断的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)
4. IEEE 802系列协议
重点:IEEE802.3 以太网规范,定义了CSMA/CD标准的媒体访问控制(MAC)子层和物理层规范。P101
- 802.3z:千兆以太网,仅适用于半双工模式
- 802.3ae:万兆以太网,仅支持光纤传输
- 千兆、万兆最小帧长为512字节
4.4 网络层
是OSI中第三层,常见的协议有:IP、ICMP、APRP和RARP、IPv6、NAT、MNAPT
1. IP协议和IP地址
- IP数据报头(以及各个部分长度和作用)
-
IPv4地址(点分十进制)
-
A类地址范围:1.0.0.0~126.255.255.255(子网8,主机位24)
其中:私有地址:10.x.x.x
保留地址:127.x.x.x,回环地址
-
B类地址范围:128.0.0.0~191.255.255.255(子网位16,主机位16)
其中:私有地址:172.16.0.0~172.31.255.255
保留地址:169.254.x.x。IP地址自动获取,但没有找到相应的DHCP服务,则PC从保留地址中获取一个。
-
C类地址范围:192.0.0.0~223.255.255.255(子网位24,主机位8)
其中:私有地址:192.168.x.x
-
D类地址:244.0.0.0~239.255.255.255,不区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,该类地址用于组播。
其中:224.0.0.1 代表所有主机与路由器
224.0.0.2 代表所有的组播路由器
。。。略
-
E类地址:240.0.0.0~247.255.255.255,不区分
几类特殊的地址:P107
名称 格式 特点 可作为源地址 可作为目标地址 有限广播 255.255.255.255 x y 直接广播 主机字段为1,如192.1.1.125 不被路由,送到所有主机 x y 网络地址 主机位全0,如192.168.1.0 广播被路由,转往每台pc x x 全0地址 0.0.0.0 表示一个子网 y x 回环地址 127.x.x.x 表示任意主机向自己发送数据 y y -
2. 地址规划和子网规划
2.1 子网掩码
区分网络地址,主机地址,广播地址。P108
形式是网络号全1,主机号全0。点分十进制,建网比特数。
(8).(8)|(8).(8)
- 子网络数量:2 ^ (16 - n)
- 可用主机数:2 ^ n - 2。(减去全0和全1)
默认掩码:该段地址全1
- A类:255.0.0.0
- B类:255.255.0.0
- C类:255.255.255.0
2.2地址结构
IP::={<网络号>, <子网号>, <主机号>}
2.3 VLSM和CIDM
-
可变长子网掩码(VLSM):对部分子网再进行划分
寻址效率高,IP地址利用率高
可理解为:把大网划分成小网
-
无类别域间路由(CIDM)
路由使用前缀来描述有多个位是网络位,剩下的为主机位
提高IPv4的可扩展性和效率,减少路由表大小
可理解为小网合并成大网
2.4 IP地址和子网划分!!!
题型:例题略
- 给定IP和掩码,求网络地址,广播地址,子网范围,子网能容纳的最大可用主机数
- 给定现有的网络地址和掩码,并给出子网数目,计算子网掩码以及可分配的主机数
- 给出网络类型,求划分子网数
- 使用汇聚路由将给出的多个子网合并为超网,求超网地址
3. ICMP
用于IP主机和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。
- 报文格式:封装在IP数据报中
- 分类:差错报告报文和询问报文
- 应用:
- ping 命令:使用回送应答个会送请求报文
- traceroute 命令:使用时间超时报文和目的不可达报文
4. ARP和RARP
地址解析协议ARP是将32位的IP地址转为48位的以太网地址,反向地址解析协议则反过来。ARP报文峰状在以太网帧中发送。
4.1 ARP原理
第一步:发送ARP请求:广播方式发送ARP请求分组
第二步:ARP响应:单播形式响应
第三步:主机写入高速缓存:记录IP和MAC对应关系,有一定的生存时间
4.2 ARP病毒
使用ARP欺骗手段破坏正确的关系
eg:想被攻击主机发送虚假ARP报文,目的地址为网关IP,目的MAC地址为感染木马的主机MAC地址。
还能发送大量的广播包,造成广播风暴。
4.3 ARP欺骗
类似于中间人攻击
4.4 发现和解决
- 接入交换机端口绑定固定的MAC地址
- 查看接入交换机端口异常:一个端口段时间出现多个MAC地址
- 安装ARP防火墙
- 发现缓存中MAC不对,执行
arp -d
清除缓存 - 设置静态绑定
5. IPv6
长度为128位,通常写作8组,每组4个16进制数。P116
- 书写规则
- 每段起始0可以忽略
- 全0组成可用"::"替代
- 单播地址(相比多播高位8位总是FF)
- 全球单播地址
- 链路本地单播地址
- 任意播地址
- 地区本地单播地址
- 组播地址
6. NAT、NAPT
网络地址转换,一般将私有地址转换为公网地址,实现访问公网。有助于减少IP地址枯竭
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,多对一地址转换,端口不同,共享同一地址。好处:隐藏了网络内部的IP配置,节省了资源。
4.5 传输层(重点TCP和UDP)
网络服务分为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服务两种方式
1. TCP
-
TCP报文收不格式
-
TCP三次握手连接
-
TCP四次握手断开连接
-
TCP协议的重传时间
TCP可靠的一个保证机制就是"超时重传",超时重传核心就是超时重传时间的计算
重要参数:
- 往返时间RTT
- 加权平均往返时间RTTS
- 重传超时时间RTO
- 新的RTTD
-
拥塞控制
TCP拥塞控制机制包括:慢开始、拥塞避免、快重传、快恢复
2. UDP
用户数据报协议UDP,不可靠无连接服务,UDP更高效。
头部结构略。
常用端口:22=SSH、53=DNS
4.6 应用层
1. DNS
域名系统是把主机域名解析成IP地址。DNS主要基于UDP协议,较少情况使用TCP,端口号均为53。
构成:DNS名字空间、域名服务器、DNS客户机。
-
名字空间,注:每部分不超过63个字符,总长度不超过255。
-
域名服务器:为客户机/服务器模式(C/S)
分类:
-
层次:根域名服务器、顶级域名服务器、权限域名服务器、本地域名服务器
-
作用:主域名服务器、辅域名服务器、缓存域名服务器、转发域名服务器
主:具有域名数据库,一个域有且只有一个主域名服务器
辅:具有DB(备份,负载)
缓存:性能,耗时短,无DB
转发:有DB
-
-
域名解析
方法有:递归查询,迭代查询
资源记录名称:A、AAAA、CNAME、MX、NS、PTR
2. DHCP
动态主机配置协议,通过该协议,DHCP服务器为DHCP客户端动态IP地址分配(分配不到用默认的)。
-
DHCP 基本知识
跨多个网段必须使用DHCP中继代理
DHCP使用UDP的67端口,保留UDP的68来接受回复的消息
windows中没找到时,获取的IP为169.254.x.x
-
工作过程
- 客户端发送IP租用请求
- 服务器提供租用请求
- 客户端租用选择
- 客户端租用确认
- 客户端重新登录
- 更新租约
3. WWW、HTTP
3.1 WWW
WWW万维网是一个规模巨大,可以互联的资源空间。核心有三个主要标准构成
- URL:统一资源标识符:用于资源定位
- HTTP:超文本传输协议,规定浏览器和服务端如何交互
- HTML:超文本标记语言:描述网页的标记语言
3.2 HTTP
使用TCP的80端口。
不使用UDP的原因:打开一个网页必须传送很多数据,而TCP协议提供的传输控制,可以按照顺序组织数据,还可以对错误数据进行纠正
4. Email
4.1 常见电子邮件协议
-
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:主要负责底层的邮件西永如何从一台发送到另一台,工作在TCp的25号端口。
-
邮局协议POP3:把邮件从邮件服务器传输到计算机的协议,工作在TCP的110号端口。
特点:用户从POP服务器中读取了邮件,POP服务器就会删除该邮件。
-
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IMAP:新版本IMAP4,POP3代替协议,工作在TCP的143号端口。
4.2 邮件安全
SMTP不提供加密服务,攻击者可以拦截到数据。
常见攻击方式:
- 利用邮件服务器操作系统漏洞
- 利用邮件服务器软件本身的漏洞
- 在邮件传输过程中窃听
PGP:邮件加密协议。采用了RSA和传统的加密的杂合算法、数字签名的邮件文摘算法。
为了防止邮件中有恶意代码,应以纯文本方式阅读电子协议。
5. FTP
文件传输协议:TCP-20=数据连接;TCP-21=控制连接
工作方式:主动式和被动式。相对于Server是否主动发起连接
TFTP:简单文件传输协议,mini版的FTP。基于UDP,支持传输不支持交互。TFTP一般用于路由器、交换机、防火墙配置文件、IOS的备份和替换。
6. SNMP
网络管理是对网络进行有效而安全的检查,监控。
6.1 OSI定义的网管功能
- 性能管理
- 配置管理
- 故障管理
- 安全管理
- 计费管理
6.2 CMIS/CMIP
公共管理信息服务/协议,CMIP是CMIS服务的协议,CMIS定义了每个网络部件的协议。
6.3 网管系统组成
- 管理站
- 代理
- 管理信息屏
- 网络管理协议
6.4 SNMP:简单网络管理协议
基于UDP,是一组标准,有SNMP协议,管理信息库(MIB)和管理信息结构(SMI)构成
注:协议实体默认端口161,SNMP代理发送陷阱报文的端口为162
7. 其他应用协议
7.1 Telent
TCP/IP终端仿真协议,端口23
7.2 代理服务器
7.3 SSH!(传统的容易受到“中间人攻击”)
安全外壳协议,用于远程登录。是创建在应用层和传输层基础上的加密隧道协议。
重要特点:加密和认证
另优点:传输的数据经过压缩
SSH由:传输层协议,用户认证协议,连接协议。Linux默认SSH为22
7.7 VoIP
将模拟声音信号数字化,通过数据报实时传播。